关闭
彝良:数字赋能 助力县域生态绿色发展
2024-08-22 10:54:01

近年来,彝良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人防+技防”,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托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自动站布点监测、环境监察等平台,以数字赋能构建环境智能监测和综合治理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持续改善辖区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彝良县生态绿色发展。

图片4.png

“数字赋能”大气污染重点网格区域监测。一是布设大气自动监测站。在县城区域设置1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和1个大气降水采样点,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因子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强化预警分析,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项目。加快推动重型柴油车等高排放车辆的深度治理,为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提供新的技术保障,截至目前,完成了161辆柴油货车远程排放监控车载终端(OBD)安装工作。三是对餐饮油烟及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综合管控治理。利用手持式颗粒物浓度检测仪,使用五点采样法,开展城区涉气行业、重点企业排放颗粒物浓度测量,指导企业、商户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2023年,共检测县城建成区内建筑工地2处,周边重大项目施工地7处,入城道路1处,抽查城区重点餐饮企业120余家次,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9%,PM2.5为15ug/m3,名列全市前茅。

图片3.png

“数字赋能”水污染重点网格区域监管。一是布设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在洛泽河、白水江等流域布设地表水监测自动站3个(云贵桥断面、欧家小河断面和牛街河断面水质自动站),开展联网在线监测。2023年,3个地表水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二是布设县级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对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花鱼洞)进行布点监测,以一季度一监测的频率开展监测工作,2023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数字赋能”环境噪声重点网格区域监管。根据《彝良县声环境功能区划分(2019-2029)》要求,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彝良分局对彝良县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分别进行点位布设监测,覆盖县城区约14.72平方公里。通过建立“自动监测+人工监测”的“双监测”工作机制,利用53个监测网格、40个监测点位对声环境开展监测管理,为噪声整治工作提质增效。

图片1.png

“数字赋能”辅助开展重点监管企业监测。根据省、市每年下达的重点区域目录及检测方案布设重点监管企业点位。2018年—2024年对纳入重点污染源监测综合管理平台重点监管的34家(次)企业进行了点位布设,并按照各企业排污许可证要求监测项目开展监测。根据“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及上级推送线索,适时合理开展非现场执法监督,对企业既能及时提醒纠偏,亦能无事不扰。

探索构建“天空地底”一体化排查体系。充分利用无人机巡查发现问题线索,再由执法人员现场调查核实确认的执法调查方式,实现了全域巡查、精准执法的目的。一是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充分利用车辆、无人机等工具,采取“天上飞,地上巡”双线并行排查方式,完成洛泽河流域(彝良段)县城建成区123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二是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管控,执法人员使用无人机,对县城及周边的建筑工地、裸露土地、道路等扬尘管控情况进行航拍,查看工地是否严格按照“六个百分之百”进行施工。通过无人机完成整个巡查工作,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强重点流域监管,针对重点流域(河道)企业,利用无人机具有良好的突击性和隐蔽性,完成重点流域(河道)及其周边区域的远程执法,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与应用,同时结合地上排查、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做到天上飞、地上巡、线上管,助力执法效能稳步提升。

图片2.png

彝良县下步工作中,将以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数字赋能”生态环境治理作用,建立健全以“人防技防”+“天空地底”一体化排查体系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为主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重点围绕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等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实时掌握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潜在环境风险、重点污染源等信息,将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深度融合,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通讯员:郑  泽

编  辑:周征宇

审  核:王堂新

彝良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彝良县融媒体中心

0

直播 更多